好防控中枢“定心针”
——记市妇幼保健院医务科科长梅进华
“这个病人还有一次核酸检测未做,暂不能出院,等结果出来再通知社区。”3月10日,见到梅进华时,他正在微信工作群与同事们沟通工作,手机每天基本处于“发热模式”。而这样的工作方式,他已经持续40多天了。
梅进华,是黄冈市妇幼保健院医务科科长。自1月19日开始,防控工作成为年前头等工作,各医疗机构成了前沿阵地,医务科,成了全院防控救治中枢。梅进华则成了这个救治中枢的“定心针”。

做好纽带 为医护定心
“护好战士才能更好地打仗。”梅进华深知战疫中,防控是重点。
他迅速制定全院关于新冠肺炎的防控方案,制定全院发热门诊及预检分诊流程,在全院设立五个预检分诊台,制定关于儿童及孕产妇诊疗流程,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第一版到第六版的诊疗方案进行培训,制定加强病区病人管理方案,做好防控措施。
在抗疫攻坚期间,各个地方都需要抽人:高速监测体温每天需要6人,安排医务人员到市区指挥部上班或者督导,安排人员流调,而市妇幼老院区的妇产科、儿科、新生儿科等科室都在正常接诊。那段时间,梅进华脑子里都是一件事:怎么更合理地安排人员工作。
2月5日,医院要抽调51名医护人员去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支援,梅进华立马报名参战。医院考虑到后方需要统筹人员,还有老院区的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安全,没有同意。“虽有遗憾,但是作为一名党员,听从指挥,服从安排,哪里需要就去哪里。”他三天之内组建抽调人员队伍,并连续两天组织院感及诊疗培训。 2月8日,51名人员进驻大别山医疗中心,2月23日撤离休息,无一人感染,圆满完成任务。
“梅科长,需要你医院安排6个人到车站测体温”“梅科长,有个孕妇发烧”“梅科长,有个病人要做ct”……他的手机每天都会有很多电话进来,要同时处理很多突发事情和接受上级工作安排,最多的时候一天接100多个电话,平均3-5分钟一个电话。
作为医务科科长,梅进华毫无疑问勇担使命。从传达、布置防疫与救治工作,到层层落实,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场疫战中。

做好服务 为患者定心
2月18日,市妇幼新院区开始接收疑似新冠肺炎病人,梅进华进驻新院区。新院区三个病区,他担任二病区行政主任,配合诊治病人,进仓规划产科病区,产房,手术室,以方便孕产妇救治,还肩负三个病区的外联、医务管理等等工作。第一天转进139个病人,所有病人安顿好,回到住所已经是凌晨1点多。
截至3月10日,市妇幼新院区内已接诊234位患者,出院190位患者,转院13位患者。
一忙起来就忘了时间,把患者就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处理好、把科室工作安排好,经常忙到深夜11点多钟。所有发热病人的排查、收治;疫情信息的收集、报送;所有病人的治疗、转归等各种情况,他都要在第一时间掌握,第一时间组织专家会诊、讨论。每天坚持夜查房,发热门诊、留观病房他都要跑个遍,同时也在第一时间掌握疫情动态、发热病人收治情况和医护人员的所需所求。
一个多月未回家,他了解患者的所有情况,对于家人的情况却是通过朋友圈。他10岁的儿子写了一篇《对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的感想》。看后,他很欣慰,打电话给儿子说,这个时候每个人都在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,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,爸爸就是其中一员。
疫情面前,他的角色常常交替和变化:既要靠前指挥,又要沉到一线。
2月26日,一名高烧的孕妇被送到市妇幼老院区,经询问得知,这名孕妇曾经过武汉,梅进华的弦立时绷紧,当时转运已不太现实,孕妇状态很不好,急需剖腹产。梅进华当机立断,将一间产房进行紧急隔离布置,下午就为产妇进行剖腹产。术后产妇仍有发烧,梅进华请市专家组会诊,安排联系CT检查、核酸检测,同时对产妇和孩子分别进行单独护理,经过几天精心护理,产妇烧退,相关检查也排除了产妇患新冠肺炎的可能性。这时他才松了口气。
3月8日,一名从隔离点转过来的病人,情绪极为不稳,在医院大吵大闹。原来这名病人的儿子有自闭症,在隔离点观察排除后被社区送回家,虽然社区工作人员打电话告诉她,一切都安排好了,但她仍不放心。梅进华耐心劝慰,并答应帮她买药和生活物资送过去。3月9日,梅进华将药和生活物资送给病人儿子,并拍了照片和视频给她看,这名病人终于安心,接受医生治疗。
工作时,他的时间概念是模糊的,只记得自己从来没有在21:00以前下过班。
“疫情还未结束,我不会放松,将和战友们继续战斗,我相信胜利不会太远。”梅进华乐观地说。